据联合国环境资源调查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
全球大约70%的电子产品最终变成垃圾并流向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场”。此外,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每年生产超过230万吨电子垃圾,仅次于美国的300万吨,其中约20%~30%的电子垃圾的最终处理和再利用地是在中国。
面对如此恶劣的电子垃圾环境,国内还是存在种种问题,使电子垃圾迟迟不能处理回收,严重影响人们生存环境。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在电子垃圾污染控制方面的专项立法还比较滞后,法律法规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完善。
(2)处理技术水平低
电子垃圾处理当前对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世界各国都很注意对电子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但因多方面原因,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距离世界领先水平还很大。
就目前来看,在非正规处理领域,现在的处理手段大多是手工拆卸、焚烧,强酸萃取、填埋以及丢弃等方式。在这种处理过程中,所生成的各种有毒物质将加剧环境污染程度,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污染过程是不可逆的。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回收等环节的原因,国内产生的电子垃圾多流入这种非正规处理领域。另外,在正规处理企业,现有设备也来源于外商,他们以技术入股或完全控股的形式从国外引进,且考虑到国内劳动成本较低,流入国内的“洋电子垃圾”多需要介入大量的人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引入电子垃圾处理的高水平技术。
(3)消费者对电子垃圾合理应对意识不强
目前,消费者对电子垃圾以及传统垃圾分类了解不清,电子垃圾中的有害特质对人体以及周围环境的危害认识不足;潜意识的认可二手市场不当交易行为和非法回收渠道的存在。另外,传统消费模型对现在电子垃圾或旧电子产品的处理,仍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环创科技整理www.hcwat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