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游不截污治理,我下游做什么也是徒劳无功!”淡水河边的惠州人自己没有善待“母亲河”,但看到这样的调查报告显得理直气壮。
跨界治污成为必然。环创(厦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广东省政府下发的《广东省跨市河流边界水质达标管理试行办法》,要求淡水河上游龙岗河、坪山河的交接标准在1995年达到Ⅲ类。
但此后推进的淡水河治污,吃力不讨好。2008年中山大学环境系编制的《淡水河污染整治计划实施回顾评价》显示:淡水河黑如酱油,依然发出阵阵恶臭,成片的水葫芦绿油油,污水和清水的比例达到了可怕的5∶1,水质当然是劣Ⅴ类。其原因是:淡水河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自净能力几近消失,“微容量、重负荷”的水环境短期内不可能根本解决,加上流域内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给污染整治带来持续压力。
“跨界河治理必须省里牵头推动。”黄诚宽说。2008年起,广东省人大介入,将淡水河跨界治污作为当年的人大常委会重点建议案。此后一连五年,每年被列入重点建议案。与此同时,广东省政府成立了淡水河政治联席会议制度,确定治理项目清单,治理方案由省审批、环保厅下发,目标明确。每年环保厅根据方案下达具体工作任务,各市根据这个方案做本地治理的专项规划。
“谁出问题,打谁屁股”。以2008年为起点的跨界治污,淡水河治理出现新曙光:查堵污染的末端控制变成了全过程控制。为此,2011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严格限制东江流域水污染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好东江水质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惠深之间的淡水河,深莞之间的石马河严格限制建设和暂停审批重污染项目。
自实施限批以来,淡水河流域淘汰重污染企业351家,占总数的46.7%;流域全部划定为禁养区,淘汰非法畜禽养殖场1032家、清理生猪62.7万头。流域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已达到9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5%以上。
2012年,第一个五年治理计划完成,淡水河水质首次有了转机。据广东省环保厅厅长李清介绍,当时的监测数据表明,淡水河西湖村、上垟断面氨氮浓度低于4毫克/升,其余指标均达地表水Ⅴ类,达到了省制定的2012年阶段性水质目标。
很多地方治水没有截污。治水主要搞两边绿化、硬化,河道非常漂亮,水还是不干净
“淡水河水质目前仍然是劣Ⅴ类,今年出现反复的主要原因是污水管网堵塞效果不稳定,污泥处理没有跟进落实。”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凡棠坦言。
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陈光荣说得更犀利:“现在很多地方治水没有截污。治水主要搞两边绿化、硬化,河道非常漂亮,水还是不干净。这是治水上一个很大的弊病。问题的关键是政绩考核不完善。”
公开信息显示,2008年到2012年,淡水河治理投入220亿元。而2008年之前,惠州市投入治污80亿元;龙岗治水,深圳市投入50多亿元。
这样的投入,最大的改变是流域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且初步形成一套治理跨界河流域污染的机制和制度。
据介绍,与2008年相比,淡水河流域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29万吨、增加2.7倍,新建成配套管网1407公里、增加4倍,流域污水处理能力已超过实际污水排放总量。流域内所有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有环保专家指出,淡水河污染整治目前基本完成耗氧物质去除的第一阶段,进入了更加艰难的氮磷营养物去除的第二阶段,未来治污更复杂,需要更多的合力,更大的投入。
曾凡棠认为,21年治污,最大的收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污染发展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基本消除了黑臭。但相对于人类粗放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巨大损害,20多年投入几百亿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