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出了PFI,学术界觉得真正研究PPP模式的人世界上也不多,英国相对多一些,我国研究PPP模式也不会有几个,这几年好一点,研究的有很多,几百个、上千个是有了。 我们有一个说法,2014年是中国PPP模式元年,主要说的是热度。实际上PPP模式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大家都很不清楚,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前一阵子培训,我就说PPP全世界也没有共识,说什么是PPP真的很难。其中一个阶段是,政府授权,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如果完全交给民营企业,让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好像有点问题,因为企业是独立的。如果合同一签二十年、三十年,是不完备合同。老百姓不高兴了,政府用行政力量干预,政府后来说干脆用商业的方法,占股份,通过这个有一点控制。如果对老百姓非常重要就控股,如果不那么重要就占小股或者不占股。PF2里面有规定,项目股份分为三大块,第一块必须政府占股份,第二是投资者找股份,第三是投资者在市场上。现在规定必须有一个比例,股份分成三类:有政府的,有投资者的,还有投资者向社会公开找的。 一个是加强政府对项目的控制,第二个是公众参与。有公众参与有政府控制就透明了。 这个概念好像比较类似于最近财政部说的,混合所有制的概念。PPP火起来变成广义的概念,只要政府和企业合作都可以叫PPP。这么说也有一点问题,像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等,都有自己对PPP的定义。我个人比较喜欢加拿大的定义,比较简洁,即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建立合作经营工作,通过适当的分配和利益分享满足公共需求。这么说好像还是有一点的问题,说的太模糊。 亚洲开发银行和欧盟从其特征来定义。特征有,政府必须授权、政府必须制定规矩、政府必须监管,不监管不行。私营部门必须出钱,不出钱不行。必须长期合作,如果不长期合作容易投机,没有考虑长远。私营不承担财务风险就没有意义了,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但如果完全交给企业了不叫PPP,所以BOO不认为是PPP。这一点我个人比较认同。 欧盟其实也是这样,双方各自根据优势互补共同去承担社会责任,政府把这个明确了,政府根据公共利益确定对服务的要求、对质量的要求、对价格的要求,并进行监管。从特征上面来描述,用国内国外所有的观点去解释。这里有一个好处:不要管它叫什么,关键看我们内涵,只要跟政府谈成了对大家有好处。
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到PPP这个领域,当时是计委下面的一个公司。1994年,在北京市发改委计委刘晓光申请十万块钱搞了BOT研究,让我来当课题组组长,那时候没有这么发达的网络,资料也很少。我就当课题的负责人,搞了有一年多。到1995年的时候,把资料整理了一下,叫BOT指南,出版了这样一本书。 当时尽管懵懵懂懂,但对这个事情是清晰的。在计委感触还是很深,原来是一个工程师,从工程师到计委,是中国社会的两级。计委领导说什么你怎么样写出来,黑白之间。做完以后给领导建议,我说是不是能够在北京做BOT项目,结束之后,九十年代有一波人下海了,我也就下海了。当时也想自己做,后来参加了一个项目,我做这个研究和做他那边的项目是同期。
从1994年到现在有二十年,PPP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4年前算一个阶段,有一个小伙子把它叫做探索阶段。从改革开放到1994年这段时间,很多改革开放外资进来,有一些钱进入到基础设施,但是不多。比较典型的是当时广东的电厂,用BOT建一个电厂。北京火车站旁边的国际饭店也叫BOT。 第二个阶段试点阶段,大概1994年到2002年,这段时间项目并不是很多,做的几个项目都叫试点。包括地方的试点项目,和国家推出的五个项目,广西电厂,还有第六成都水厂,还有在长沙的望城电厂没有做成,还有一个是广东的阳江到阳电的高速公路,五个项目做成两个,有三个没有做成。 这个是国家试点的情况,试点给我们带来了规律规则。北京市的试点同时也做了一些研究,做了北京第十水厂,实际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项目。第十水厂有一些做法得益于第六水厂的一些经验。所以在2008年到2009年,因为时间比较长。同期国内还有在做其它的。我为什么说这段时间是试点,在各个地区找基本上是一两个项目。前面是中央政府的探索,下面是地方政府探索。明确叫试点项目。有电厂、有水、还有公路。 各个中央的试点和各个地方的试点项目,有的人是得到了经验有的是得到了教训。这段时间挺重要的,对整个BOT的规则,包括后面的文件的形成,今天用的很多的一些条款,很多都来自于当时的规则,包括一些做法。 我们做第十水厂的时候,文件有两卡车,每家投标人,有数据库的,资料非常全。大家的投标文件都是几箱子,一共两卡车。大概有四米长的卡车,五个小伙子弄了一宿,把资料弄的非常有序。这个问题隐含了什么?领导当时有点不满意,弄了这么多文件离不开咨询公司了。后来就开始简化,简化也是我们在简化的。肖家河是2000年前后,建成没协议,补协议规范的时候就不再那么麻烦了。整个文件就成熟了。我觉得这个阶段是试点阶段。 第三阶段是2003年开始到2008年,这是一个推广阶段。王市长到建设部当部长后,建设部城建司请我们做方案。有一本小黄书,当时叫市场化、私有化等等想了很多,后来说还是叫产业化吧。建设部出了一个文件,是在2002年,是这个东西烧起来的,在全国宣讲交流就比较多了。2003年非典以后有了好多项目,2003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项目量非常高。总的统计没有,做了很多的项目。 第四个阶段是反复阶段,2009年到2012年。前面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经济的特点非常清晰,还有一个特点是民营企业参与的多,竞争充分。推广阶段就是市场化,有些官员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是市场化带的效率提高非常明显。 2009年发生金融危机以后推出了四万亿,地方政府已经不再需要钱了,再做PPP的理由已经没有了,这个阶段是国进民退的阶段。2010年再想刺激的时候刺激不起来了,整个在这个阶段资源倾向于国有企业,只有央企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出现了弹簧门,你没有那么多资源。但是另外一边是央企有很多钱花不出去。
|